期刊简介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,中华医学会主办。本刊以广大风湿病学医师为主要读者对象,报道风湿病学领域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,以及对风湿病学临床有指导作用、且与风湿病学临床密切结合的基础理论研究。本刊设有专论、论著、基础研究、临床研究、短篇论著、综述、讲座、病例报告、临床病理(病例)讨论、国内外学术动态等栏目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点击详情 >

主管单位: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

主办单位: 中华医学会

出版部门: 《中华风湿病学杂志》编辑部

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: ISSN 1007-7480

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: CN 14-1217/R

邮发代号: 22-153

出版周期 月刊

创刊时间 1997

出版地区 山西

出版地区 山西

订购价格 460.00

杂志荣誉 1998年,《中华风湿病学杂志》社被共青团省委、山西省卫生厅授予“青年文明号”荣誉称号

电子信箱: mlunwen@163.com或mlunwen@126.com

首页>中华风湿病学杂志
  • 杂志名称:中华风湿病学杂志
  • 主管单位:中国科学技术协会
  • 主办单位:中华医学会
  • 国际刊号:1007-7480
  • 国内刊号:14-1217/R
  • 出版周期:月刊
期刊荣誉:1998年,《中华风湿病学杂志》社被共青团省委、山西省卫生厅授予“青年文明号”荣誉称号期刊收录:上海图书馆馆藏, 北大核心期刊(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), 知网收录(中), 国家图书馆馆藏, 维普收录(中), 统计源核心期刊(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), 万方收录(中), CA 化学文摘(美),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(含扩展版)
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1年第5期文章
  • 丝氨酸蛋白酶3及蛋白酶活化受体-2激动剂对韦格纳肉芽肿病患者树突状细胞样单核细胞的影响

    目的探索丝氨酸蛋白酶3(PR3)对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(DC)样单核细胞-CD14+CD16high单核细胞的蛋白酶活化受体(PAR)-2表达、成熟及细胞因子产生的作用.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健康人和韦格纳肉芽肿病(WG)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(PBMC);分别以脂多糖、PR3、胰蛋白酶、PAR-2激动肽(PAR-2-AP)、脂多糖+PR3、脂多糖+胰蛋白酶在体外刺激PBMC24h;流式细胞仪检测刺激......

    作者:姜波;华冰珠;孙凌云 刊期: 2011- 05

  • 风湿病学科发展之路和思考

   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风湿科于1990年成立,建科伊始专科医务人员少,业务开展较困难,经过多年艰辛的努力,科室的建设得以迅速发展和壮大.1995年由科室牵头成立了山西医学会风湿病学专业委员会,2009年成立了山西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,至今省内风湿专科医师已达300余人,标志着山西省风湿学科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.......

    作者:李小峰 刊期: 2011- 05

  • 利妥昔单抗抑制Th17细胞的反应性

    VandeVeerdonk等学者研究显示,类风湿关节炎(RA)患者应用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后Th17细胞的反应性降低(ArthritisRheum,2011,3).该研究纳入了12例活动期RA患者,应用微阵列芯片技术、聚合酶链反应(PCR)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RA患者基线和利妥昔单抗治疗3个月后滑膜组织中RORγt、白细胞介素(IL)-22、Th17细胞的含量.......

    作者:牛红青;董海原 刊期: 2011- 05

  • 白塞病诊断和治疗指南

    1概述白塞病(Behcet'sdisease,BD)又称贝赫切特病、口一眼一生殖器三联征等.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,主要表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、生殖器溃疡、眼炎及皮肤损害,也可累及血管、神经系统、消化道、关节、肺、肾、附睾等器官,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,眼、中枢神经系统及大血管受累者预后不佳.......

    作者: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刊期: 2011- 05

  • 风湿性多肌痛和巨细胞动脉炎诊断和治疗指南

    1风湿性多肌痛风湿性多肌痛(polymyalgiarheumatica,PMR)是以颈、肩胛带和骨盆带肌肉疼痛、晨僵伴有发热、红细胞沉降率(ESR)升高等全身反应的一种综合征.好发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.50岁以下发病少见,随年龄增长发病渐增多,女性较男性多2~2.5倍.国外报道PMR发病率为(20.4~53.7)/10万.70岁以上发病率高达112.2/10万,我国虽无流行病学调查资料,但临床并不......

    作者: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刊期: 2011- 05

  •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转换

    在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(RA)的治疗中,肿瘤坏死因子(TNF)抑制剂可显著改善症状和体征,并可有效延缓关节结构破坏和残疾.然而,某些RA患者在开始第1种TNF抑制剂治疗后,并未获得预期的疗效,或者因耐受性不佳而停用该TNF抑制剂;在这种情况下,应如何调整患者的后续治疗?这是近年来在RA治疗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.......

    作者: 刊期: 2011- 05

点击排行